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血色算式曝光!以情报高官:1死50偿命,要对手世代受创,却因失职引咎辞职

点击次数:150 发布日期:2025-08-22

一份不久前被披露的录音,揭开了一位以色列高级情报官员的内心世界。阿哈龙・哈利瓦少将,作为以色列军事情报局的前任掌门人,他的声音在录音中显得平静而坚定,但言语的内容却足以让世界为之震动。他提出了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报复算式。

哈利瓦认为,针对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发动的袭击,以色列需要采取一种极端且不成比例的回应。他的原话勾勒出一个清晰的画面:在那次袭击中,每失去一名以色列人,就应该用五十名巴勒斯坦人的生命来作为代价。这并非一时冲动的愤怒之言,而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逻辑。

他强调,这种行为的目的并非单纯的复仇。它被赋予了一个更为宏大和长远的目标,那就是为以色列的子孙后代提供一个永恒的警示。通过制造一场规模空前的杀戮,让对手及其后代深刻理解攻击以色列所要付出的惨痛代价,从而在根源上杜绝未来的威胁。

这位前情报主管甚至直接引用了一个对巴勒斯坦人而言极其沉痛的历史名词“灾难日”(Nakba)。他直言不讳地表示,巴勒斯坦人需要时不时地经历一次这样的“灾难”,才能真正感受到后果的严重性。这番言论,将一场现代军事行动与七十多年前那场导致数十万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的历史悲剧直接联系起来。

血色算式背后的冷酷逻辑

哈利瓦的这套理论,实际上揭示了以色列部分强硬派军事精英的一种深层战略思想。这种思想的核心,是将大规模的集体惩罚视为一种有效的威慑工具。在他们看来,人道主义的考量在国家生存的残酷现实面前,必须让位于更为原始和直接的力量展示。

这种逻辑的出发点是,传统的军事打击和防御手段已经不足以确保以色列的绝对安全。对手的袭击模式越来越难以预测,防御体系也总有被突破的可能。因此,必须将威慑的重点从防御转向惩罚,而且必须是那种能够留下世代创伤的惩罚。

“为子孙后代一个警示”这句话,恰恰点明了这种策略的跨代性质。它追求的不是解决眼前的冲突,而是试图通过一次性的极端暴力,来塑造未来几代人的行为模式。这种想法将暴力本身工具化,使其成为一种教育和规训的手段,尽管这种教育是用鲜血和生命来书写的。

将1948年的“灾难日”作为参照,更进一步暴露了这种思想的冷酷。它意味着在决策者的考量中,重现历史上的大规模人道灾难,不仅是可以接受的选项,甚至是必要的策略。这无疑是对国际法和现代战争伦理的公然挑战,也让外界看到了以色列内部一部分决策者在安全问题上的极端化倾向。

情报巨头的致命盲点

然而,这位鼓吹用压倒性暴力来“教育”对手的情报首脑,恰恰是在他最核心的职责上犯下了灾难性的错误。正是他所领导的军事情报局,对哈马斯长达数月的周密准备视而不见,最终导致了10月7日那场以色列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安全挫败。

哈利瓦在录音中也谈及了这次失败,他的解释描绘出一个庞大情报机器因傲慢和偏见而失灵的典型案例。他坦承,失败的根源在于一个持续了多年的战略假设,即哈马斯已经被成功“震慑”,并且可以通过卡塔尔提供的资金来安抚,使其保持平静。

这个被内部称为“概念”的战略判断,像一层厚厚的滤镜,让所有与之不符的情报都失去了应有的分量。哈利瓦回忆,早在袭击发生的一年之前,一份详尽的哈马斯作战计划就已经摆在了他的面前。这份计划的内容,与后来实际发生的袭击惊人地相似,包括了对加沙附近以色列社区的突袭。

然而,这份至关重要的情报被轻易地忽视了。哈利瓦解释说,他的下属,加沙分部的情报官,只是把它当作每天收到的上百份可能计划中的一份来呈现。最终,整个情报系统将其解读为哈马斯意图在加沙内部夺权的计划,完全错判了其真实意图。这种误判,正是源于那个根深蒂固的“哈马斯已被震慑”的观念。

哈利瓦甚至为自己的判断失误辩解,称如果没有海量信息佐证,任何人都无法想象10月7日凌晨6点29分那样的场景。他认为,单一的一份报告根本无法改变什么,因为那种袭击的场景在他们的认知中“根本不存在”。这番话,与其说是解释,不如说是一种承认,承认整个情报系统都陷入了集体性的想象力匮E乏。

度假、电话与错失的最后机会

悲剧发生前的最后几个小时,更是将这种系统性的麻痹展现得淋漓尽致。2023年10月6日,袭击发生的前一天,哈利瓦少将正和家人在南部的度假城市埃拉特享受假期。对于这位掌管着国家安全眼睛和耳朵的关键人物来说,这本应是一个时刻保持警惕的职位。

就在袭击发生前的几个小时,一通警告电话打给了他。电话内容明确指出,加沙边境地区出现了哈马斯的异常活动迹象。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足以让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情报官员从睡梦中惊醒。然而,哈利瓦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他听完汇报后,选择了继续睡觉。

他的这一行为,后来被他自己解释为对整个情报评估体系的信任。他在录音中为自己的上司,时任总参谋长赫茨尔・哈勒维辩护。哈勒维在接到可疑活动信号后,将首次情况评估会安排在了第二天上午8点30分。哈利瓦认为,这个时间安排本身就说明,所有向总参谋长汇报情况的人,都认为事件虽然不寻常,但并不紧急。

然而,哈马斯的攻击在清晨6点29分就已经全面展开,比他们预定的评估会时间早了两个多小时。这错失的两个小时,成为了以色列国防体系上一个无法弥补的漏洞。整个指挥链条,从最高层到像哈利瓦这样的关键节点,都沉浸在一种致命的平静中,而敌人正在他们的眼皮底下完成最后的集结。

责任的承担与推卸

灾难发生六个月后,2024年4月,阿哈龙・哈利瓦正式辞职。他成为了因此次事件而引咎辞职的第一位以色列高级官员。在他的辞职信中,他使用了非常明确和有力的语言来承担责任。他承认,他所领导的情报局未能完成其使命,辜负了国家的托付。

他在信中写道:“在我担任的所有职务中,我都深知权力与责任并存。”这番表态,为他赢得了一定的尊重,被视为在以色列政界和军界普遍存在的推诿风气中,一个难得的敢于担当的姿态。他还主动呼吁成立一个国家调查委员会,对导致这场灾难的所有因素和情况进行“彻底、深入、全面”的审查。

然而,在那份私下录音中,哈利瓦的形象却远比辞职信中呈现的要复杂。在承担个人责任的同时,他也没有忘记将矛头指向其他机构。他明确表示,以色列国家安全总局,也就是著名的辛贝特(ShinBet),对加沙地带的责任“至少比军事情报局的责任更大”。

这种看似矛盾的言行,揭示了问责文化在现实中的复杂性。一方面,作为首个辞职的高官,哈利瓦的行为确实为整个失败的官僚体系设定了一个承担责任的标杆。但另一方面,他对辛贝特的指责,以及为总参谋长的辩护,又显示出一种机构间的权力斗争和保护上级的本能。他的辞职,既是一次个人的忏悔,也可能是一次精心计算的政治切割,旨在将公众的怒火部分转移到其他部门身上。

笔者以为

阿哈龙・哈利瓦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个人失败与救赎的叙述。它更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以色列当前所面临的多重困境。从他口中说出的“1换50”的血腥算式,到他在关键时刻的麻痹大意,再到他辞职时的复杂姿态,每一个侧面都触及了更深层次的问题。

他的暴力言论,反映了一种在长期冲突中被扭曲和极端化的安全观。当一个国家的情报首脑公开倡导用不成比例的杀戮来换取未来安全时,这本身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说明和平与和解的道路正在被一种更为原始的生存法则所取代。

他的情报失误,则暴露了一个曾经被誉为神话的情报机构,如何在长期的自负和战略误判中变得僵化和脆弱。对“概念”的迷信,对异见情报的排斥,最终让整个国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失败,更是思想和文化的失败。

而他那场关于责任的表演,则提出了一个更为普遍性的问题:在巨大的系统性失败面前,个体的辞职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一种真正的担当,还是一种转移视线、保护整个体系免受更彻底改革的策略?哈利瓦的离开,或许只是一个开始。他所呼吁的国家调查委员会,将如何界定责任,以及以色列的军事和政治领导层能否从这场灾难中吸取真正的教训,仍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这个国家,似乎正站在一个痛苦的十字路口上,前路依然迷雾重重。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