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液冷服务器概念股十大核心公司深度解析

点击次数:162 发布日期:2025-08-06

当ChatGPT掀起全球AI竞赛,当“东数西算”工程加速算力网络布局,服务器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散热挑战。传统风冷技术在300W以上高功耗芯片面前逐渐失效,液冷——这一曾被视为“小众方案”的散热技术,正成为数据中心的刚需选择。在这场由算力革命引发的散热变革中,十家中国企业凭借技术突破与场景创新,构建起从材料到整机的完整生态,重新定义着服务器的能效边界。

中科曙光:从超算中心走出的国产标杆

在天津国家超算中心的机房里,一排排蓝色机柜安静运行,机柜表面看不到传统风冷的风扇格栅,取而代之的是细密的散热管路——这是中科曙光浸没式液冷服务器的“无声战场”。作为国产高性能服务器龙头,中科曙光以40%的市占率奠定行业地位,而其液冷技术的突破,源于国家超算项目的“倒逼式创新”。

2016年,“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面临散热瓶颈,传统风冷方案无法满足千万亿次计算的散热需求。中科曙光团队耗时18个月,研发出基于矿物油的浸没式液冷系统,将单机柜功率密度从20kW提升至100kW,PUE(能源使用效率)控制在1.08。这项技术后来应用于合肥、深圳等智算中心,支撑起每秒百亿亿次的AI训练算力。

与其他厂商不同,中科曙光拥有从芯片级散热设计到整机集成的全栈能力。其自主研发的冷板式液冷主板,将微通道直接蚀刻在PCB层,热量传导路径缩短60%;配套的智能温控系统能根据芯片负载实时调节流量,在算力波动时节能达30%。这种“硬件+算法”的协同优势,使其成为“东数西算”工程八大枢纽节点的核心供应商,仅2024年就交付超5万台液冷服务器。

高澜股份:华为生态的“全场景玩家”

在华为东莞松山湖基地,高澜股份的测试工程师正在对最新冷板方案进行极限测试——将鲲鹏920芯片超频至3.0GHz,连续72小时满负载运行,液冷系统需将核心温度稳定在85℃以下。作为华为服务器散热的核心供应商,高澜股份的冷板方案已通过168小时严苛验证,成为鲲鹏生态的“标配”。

这家以电力电子散热起家的企业,在液冷领域完成了从“单点突破”到“全场景覆盖”的蜕变。其产品矩阵涵盖冷板式、浸没式、喷淋式三大技术路线:冷板方案适配2U-8U通用服务器,在互联网数据中心广泛应用;浸没式系统针对AI训练集群,支持单节点8张GPU满负载运行;喷淋式技术则瞄准边缘计算,能适应-30℃至50℃的极端环境。

2024年,高澜股份中标中国移动30亿元液冷订单,创下行业纪录。这笔订单包含15万台冷板组件与500套浸没式整机系统,将用于中国移动“算力网络”的边缘节点建设。值得注意的是,其自主研发的氟化液循环系统,比进口方案成本降低40%,打破了海外厂商在特种冷却液领域的垄断。

英维克:机房温控的“隐形冠军”

深夜的字节跳动北京数据中心,英维克的液冷监控系统突然报警——某机柜GPU温度异常升高至90℃。系统自动提升冷板流量15%,同时联动机房空调降低环境温度,30秒后温度恢复正常。这套“液冷+风冷”的混合温控体系,正是英维克以10%市占率稳居机房温控市场第一的核心竞争力。

英维克的优势在于对传统机房的改造能力。对于存量数据中心,其模块化冷板可直接加装在服务器背板,无需重构供电系统,单机柜改造成本控制在2万元以内;对于新建项目,全液冷解决方案能将功率密度提升至20kW/柜,较风冷方案节省60%机房空间。万国数据上海数据中心采用该方案后,单机柜算力提升3倍,总能耗反而下降18%。

2024年,英维克液冷业务增速超80%,其中AI服务器散热贡献最大增量。其为英伟达H100定制的微通道冷板,通过0.1mm精细流道设计,散热效率较行业平均提升15%,成为国内三大云厂商的首选方案。更关键的是,英维克建立了行业首个液冷测试中心,可模拟从-40℃到85℃的极端工况,为客户提供“场景化验证”服务。

中石科技:导热材料的“隐形脉络”

在英伟达A100显卡的拆解图中,一块银色薄片紧贴GPU核心——这是中石科技研发的石墨烯导热膜,厚度仅20微米,却能承受300W/cm²的热流密度。作为导热材料国内第一供应商,中石科技的产品如同液冷系统的“神经脉络”,连接着热源与冷源。

公司的技术突破始于2018年,当时团队发现传统硅胶垫无法满足7nm芯片的散热需求,转而研发石墨烯复合材料。经过500多次配方调整,最终实现1200W/(m·K)的热导率,是铜材的3倍。这种材料应用于液冷板后,使H100显卡的散热能力提升40%,让芯片能稳定运行在1.8GHz高频状态。

中石科技的独家优势体现在定制化能力上。针对华为昇腾910的异构架构,其开发出“分区导热”方案,在CPU区域用高弹性材料,在GPU区域用高导热材料,完美适配不同芯片的散热特性。这种精细化设计,使其在高端液冷材料市场占据70%份额,毛利率长期维持在50%以上,远超行业30%的平均水平。

浪潮信息:全球量产的“规模王者”

微软Azure华盛顿数据中心的流水线上,一台液冷服务器正在完成最后的测试——这是浪潮信息2024年交付的第200万台液冷产品,使其成为全球首个突破百万台级交付的厂商。作为全球第二大服务器厂商(市占率30%),浪潮信息将液冷技术的规模化优势发挥到极致。

浪潮的创新在于“整机设计”思维。其AGX-2服务器将冷板集成于主板PCB层,省去传统管路连接,热量传导损耗降低25%;智能散热算法能根据实时负载调节流量,在AI推理场景下节能15%。这种“硬件+固件”的协同设计,使液冷服务器的生产效率提升3倍,成本下降20%,得以批量供应微软、亚马逊等国际巨头。

2024年,浪潮信息液冷产品营收突破80亿元,其中边缘液冷服务器增长最快。针对5G基站场景,其研发的一体化液冷单元可直接挂墙安装,-40℃低温环境下仍能稳定运行,已在中国移动西藏基站大规模应用。更值得关注的是,浪潮主导制定了3项液冷行业标准,推动液冷技术从“定制化”走向“通用化”。

川环科技:液冷管路的“安全屏障”

在华为液冷服务器的可靠性测试中,一根软管正在经历第10万次弯曲试验——这是川环科技的氟橡胶管路,能承受-40℃至120℃的温度波动,泄漏率控制在0.01‰以下。作为通过华为认证的管路供应商,川环科技的产品看似不起眼,却是液冷系统的“安全底线”。

公司的技术积累来自汽车工业。川环科技原本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冷却管路,2019年切入液冷赛道时,将汽车级的耐老化标准引入服务器领域。其研发的多层复合管,内层用PTFE材料抗腐蚀,外层用编织网增强抗压性,工作压力达1.6MPa,是行业标准的2倍。在阿里云张北数据中心,这种管路经过3年运行,无一台出现泄漏故障。

随着AI服务器功率从300W跃升至3000W,液冷管路的价值量较传统机型提升10倍。川环科技趁机扩大产能,2024年管路出货量突破500万套,成为浪潮、中科曙光的第一供应商。其最新研发的快插接头,可将管路安装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10分钟,大幅提升数据中心部署效率。

思泉新材:纳米材料的“散热革命”

在微软Azure的AI加速集群里,GPU芯片表面覆盖着一层黑色薄膜——这是思泉新材的碳纳米管导热膜,厚度仅5微米,热导率却高达1800W/(m·K),是传统铜材的4倍。这种纳米材料正突破GPU散热的物理瓶颈。

思泉新材的突破在于碳纳米管的定向排列技术。团队通过磁场诱导工艺,使纳米管沿热流方向整齐排列,热量传导效率提升300%。这种材料应用于液冷板后,能将GPU核心与冷源的温差控制在5℃以内,让H100显卡的AI训练效率提升12%。微软测试数据显示,采用该材料的服务器,全年宕机时间减少80%。

凭借技术稀缺性,思泉新材在AI服务器散热材料市场的份额已接近20%,毛利率超40%。其产品不仅通过微软、亚马逊的认证,还进入了特斯拉Dojo超级计算机的供应链。公司正在建设年产100万平方米的碳纳米管膜生产线,投产后将满足全球30%的高端液冷材料需求。

雄韬股份:绿电融合的“政策先锋”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个数据中心,液冷系统的备用电源正在安静运行——这是雄韬股份的氢燃料电池,可为液冷系统提供零碳动力,单套系统每年减少碳排放120吨。这种“液冷+绿电”的组合,正成为政策驱动下的新选择。

雄韬股份的优势在于能源协同设计。其氢燃料发电系统与液冷循环系统联动,燃料电池产生的余热可预热冷却液,提升系统能效15%;当电网断电时,燃料电池能在0.5秒内切换供电,确保液冷系统不中断。这套方案通过微软碳中和认证,成为Azure亚太区绿电计划的核心技术之一。

2024年,雄韬股份液冷相关电源业务营收增长120%,主要受益于“东数西算”的绿色要求。在甘肃、宁夏等西部枢纽节点,其氢燃料备用电源与液冷系统配套部署,既满足了数据中心的高可靠性需求,又符合西部清洁能源的发展规划。政策红利下,公司已获得超过5亿元的订单储备。

冰轮环境:制冷核心的“掌控者”

在中国移动内蒙古数据中心,一台制冷压缩机正将冷却液温度稳定在15℃——这是冰轮环境的磁悬浮变频压缩机,能效比达4.2,较传统机型节能30%。作为液冷系统的“心脏”部件供应商,冰轮环境以60%的市场份额掌控着制冷核心技术。

冰轮环境的竞争力在于场景适应性。针对西部干旱地区,其开发出“液冷+蒸发冷却”复合系统,利用干燥空气的自然冷却能力,每年可节省40%的制冷能耗;对于南方高温高湿地区,变频压缩机可根据环境温度自动调节输出,在35℃环境下仍能维持稳定制冷。字节跳动重庆数据中心采用该方案后,制冷系统能耗下降28%。

2024年,冰轮环境液冷相关订单同比增长50%,其中三大运营商的采购占比超60%。公司最新推出的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系统,彻底摆脱对氟利昂的依赖,臭氧破坏潜值为零,正成为“双碳”目标下的优选方案。在“东数西算”工程的推动下,这种绿色制冷技术有望在西部数据中心大规模应用。

网宿科技:浸没式液冷的“能效极限”

在网宿科技杭州数据中心,一块电子屏实时显示着PUE值——1.08,这是当前液冷技术能达到的理论极限值。作为阿里云IDC+液冷一体化供应商,网宿科技的浸没式技术正颠覆传统数据中心的能效认知。

网宿科技的突破在于氟化液的创新应用。其研发的专用氟化液沸点为56℃,能在常压下实现相变散热,比传统矿物油的散热效率提升50%。更关键的是,这种液体不导电、不腐蚀,可将服务器整机浸入其中,实现无死角散热。在乌兰察布数据中心,这套系统支撑起5000W以上的超算集群,较风冷方案省电40%。

为解决氟化液成本高的问题,网宿科技开发了闭环回收系统,液体循环利用率达99%,使单台服务器的液冷成本从8000元降至3000元。这种“低成本+高能效”的组合,使其在阿里云、腾讯云的液冷招标中连续中标,2024年浸没式液冷服务器出货量突破10万台,市场份额跃居行业第二。

从材料到整机,从技术突破到规模应用,这十家企业共同推动液冷服务器从“高端定制”走向“大众普及”。随着AI算力需求的爆发,液冷技术将成为数据中心的标配,而这些企业的创新实践,不仅定义着中国液冷产业的技术高度,更在全球服务器散热竞争中,写下了属于中国的技术标准。这场由散热革命引发的产业变革,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