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红军王牌116师的前世今生:从陕北游击队的48人到歼敌16万的传奇铁军

点击次数:191 发布日期:2025-11-25

你可知解放军中有一支从1930年延续至今的部队?它从48人的游击队起步,独自战斗两年九个月、经历500多场战役,最终成长为歼敌16.4万的王牌主力。这支部队不仅首破三八线解放汉城,还曾击落美军飞机、逼得美军取消种族隔离编制。而另一支同源部队更是全军唯一同时传承两个红军军部的队伍,驻守过9省区最艰苦边境。为什么它们能成为北方唯一建制完整的红军血脉?嘉宾揭秘:关键不在于装备,而在于“根扎得深”——像拼乐高一样拼接起的不仅是编制,更是“猛打猛冲猛追”的作战基因。当主持人听到“一个师缴获945门火炮、700多辆汽车”时不禁感叹:这哪里是部队,分明是活着的军史!

主持人:我们这一期要深入探讨的,是两支从西北黄土高原上走出来的红军队伍,它们的特别之处在于,是北方地区独一份的红军力量,而且建制完整地一路传承到了今天。你有没有想过,一支从四五十人的游击队起步的队伍,最后能变成歼敌十六万四千余人的王牌主力?这背后到底经历了什么? 嘉宾:是啊,你刚说‘独一份’,这还真不是夸张。陕北红军,尤其是红二十六军和红二十七军,确实是北方唯一成建制的红军队伍。刘志丹、谢子长他们从清涧、渭华这些起义中把火种留下来,一点一点拼起来的。说实话,就像拼乐高,但拼的不是玩具,是命。 主持人:你刚说‘拼乐高’,这比喻挺有意思。我听你这么一说,突然觉得,这些游击队就像散落的零件,得有人把它们一个个找回来,重新组装。可问题是,为什么偏偏是这两支队伍,能把建制完整保留下来?别的队伍都打散了,它们怎么就一直没断线? 嘉宾:这是个好问题。其实关键就在于,它们不是临时凑的,而是有根的。你看,红二十六军最早是刘志丹在1930年10月,带着四五十人在太白镇起义开始的。后来晋西游击队、南梁游击队陆续并进来,1932年2月成立了陕甘游击队,年底就在宜君县转角镇正式组建了红二十六军。你想想,从几十人到成建制的军,这过程就像一棵树,根扎得深,风吹不倒。 主持人:嗯,我明白你的意思。这支部队的‘根’,就是从游击队一步步正规化的过程。不过我得确认一下,你说的‘正规化’,是不是指从打游击变成能打大仗的正规军?这中间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吧? 嘉宾:没错,你刚说‘一步步’,太对了。一开始,红二十六军就只有一个团,不到一千人,下设骑兵连、步兵连、青年连,连个像样的编制都没有。后来1933年11月重组为第四十二师,才算有了点正规军的样子。到1935年9月,已经扩展到四个团,2900多人,还有1800多地方游击队配合。这就像一个小公司,从几个人的创业团队,慢慢有了部门、架构,能接大项目了。 主持人:打个比方,这就像一个草台班子,硬是靠实战打成了甲级剧团。而且你刚说2900多人,听起来不多,但你知道吗?他们独自战斗了两年零九个月,打了五百多场仗,歼敌一万多,缴获六千多支枪、一百五十多挺机枪,还有十八门迫击炮。这效率,简直离谱。 嘉宾:是,而且还不止。他们甚至击落了一架敌机,还俘获了两名飞行员。你想想,那时候红军啥都没有,能打下飞机,得多拼?这支部队的战斗力,真不是吹的。后来红二十五军长征到陕北,和他们一起组成了红十五军团,红二十六军就改编成了第78师。但你看,哪怕改编,它的核心血脉一点没散,师长政委还是原来的人马在顶。 主持人:我听着都觉得热血。那问题来了,抗战一打响,红军整体改编成八路军,这么大的变动,他们是怎么保住‘老底子’的?毕竟那时候很多部队都打散了,重新分配。 嘉宾:这就是红二十六军的厉害之处。1937年12月,八路军总部采纳徐海东的建议,把原来红二十六军的老部队整合成了344旅的689团。你注意啊,这是‘整合’,不是‘拆散’。687团二营、688团二营,加上344旅警卫营,全凑一块儿,韩先楚当团长。这样一来,老部队又完整聚在一起了。后来演变成新四军第10旅,还是甲等旅建制,战斗力一点没掉链子。 主持人:听起来就是,不管怎么改,他们总能找到办法把‘自己人’拢在一起。那到了解放战争,这支队伍又变成啥样了?我听说有个‘三猛’战术,猛打猛冲猛追,是不是就是他们搞出来的? 嘉宾:对,就是他们。解放战争时,第10旅改编为东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第五师,也就是后来的116师。钟伟当师长,那可是个猛人。这支部队在东野七个主力师里最突出,被叫做‘东野的快速扫荡队’。他们打起仗来,推进快、穿插猛、清理战场利索,攻无不克、守无不固。你刚说‘三猛’,其实就是他们的作战风格——猛打、猛冲、猛追,像足球全场紧逼,压得对手喘不过气。 主持人:猛打猛冲猛追,这听着就带劲。那他们战绩咋样?有没有数据撑得住这个名号? 嘉宾:数据太硬了。整个解放战争,116师歼敌超过十万,俘虏七万多人,缴获945门火炮、1743挺机枪、2.8万支枪,还有700多辆汽车。你想想,一个师干出这种战绩,几乎是没吃过败仗。1950年四野的资料里明明白白写着:二纵五师是东野最突出的主力师。 主持人:我听着都觉得震撼。那到了抗美援朝,他们是不是也冲在最前面? 嘉宾:首战云山,116师就重创了美军骑兵第一师,打下三架敌机,缴获四架,还摧毁28辆坦克、170多辆汽车、119门火炮。第二次战役,他们突破三八线,347团逼得美军一个全黑人连投降,这直接促使美军后来不敢再按肤色编队了。第三次战役,他们第一个冲过临津江,解放汉城,一路打到三七线。整个抗美援朝,打了285场战斗,歼敌10436人,俘虏642人,缴获打坏106辆坦克、295辆汽车,光子弹就缴了31万发。 主持人:这数据太吓人了。而且你刚说‘第一个解放汉城’,这可不是小事。我突然意识到,这支部队从游击队起家,到打出国门,几乎参与了所有关键战役。那和平年代呢?他们是不是也一直在? 嘉宾:一直在。1961年,116师成了全军首批十个战备值班师之一。1984年,改编为机械化步兵师,2017年又成了重型合成旅。最关键的是,从红二十六军到116师再到合成旅,它的核心机构一直完整保留,是解放军里唯一完整传承的红军军级单位。你想想,从1930年到现在,九十多年的血脉,没断过。 主持人:我听着都有点起鸡皮疙瘩了。那我们再回头看看另一支——红二十七军。它是不是也这么传奇? 嘉宾:同样传奇,但路径不一样。红二十七军是谢子长拉起来的。1932年3月,延川游击小队只有9个人、6支枪,后来发展成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1935年1月改编为红二十七军84师,贺晋年当师长。后来整编进红十五军团81师,1936年12月又重新组建红二十七军,军长还是贺晋年。这支部队的特别之处,是它后来成了警备第三旅,守卫陕甘宁边区。 主持人:守卫后方?那是不是没怎么上前线? 嘉宾:你这么想就错了。他们一边守卫,一边生产。1943年,警备第三旅开荒两万多亩,收获2370.1万斤粮食,是大生产运动的标杆。你想想,既要防敌人偷袭,又要种地养活自己,这得多难?但他们做到了。而且解放战争时,他们参与了西北几乎所有大战:延安保卫战、瓦子街、扶眉、兰州战役,一路打到新疆。 主持人:我之前以为守后方就是‘二线部队’,听你这么一说,才发现他们是在用另一种方式战斗。那这支部队后来呢? 嘉宾:1949年2月,整编为第一野战军第四军第11师。1952年独立整编,1960年进藏,1978年移防新疆,2020年5月改编为合成第十一师。这支部队走遍了9个省区,是全军唯一长期驻守最艰苦地区的部队,被叫做‘足迹遍布新疆、西藏、甘肃’。更厉害的是,它同时容纳了红四军和红二十七军的军部,1988年被认定为红军师。 主持人:等等,你刚说‘同时容纳两个红军军部’?这在全军是不是独一份? 嘉宾:是,独一无二。而且你知道吗?十一师下属的3个团,有27个步兵连,其中23个连队在红军时期就存在了。这红军血脉的保留完整度,全军最高。直到今天,它还是唯一完整建制保留的红军师级部队。 主持人:我听着都觉得不可思议。从几十人的游击队,到今天合成化部队,这两支队伍居然都没断过。你说,为什么建制完整保留这么重要?是不是不只是番号的问题? 嘉宾:你说对了。建制完整,意味着传统、作风、精神一直在传递。就像家族的DNA,番号是表象,内核是那股‘猛打猛冲猛追’的劲儿,是‘攻无不克、守无不固’的意志。这不只是历史,是战斗力的根基。 主持人:我突然觉得,这不只是讲部队,更像是在讲一种精神的传承。从刘志丹、谢子长开始,到今天合成旅的战士,他们扛的不只是枪,是一段活的历史。 嘉宾:是啊,而且你发现没有?这两支部队,一个打出去,一个守得住,一个在前线歼敌十六万四千余人,一个在后方开荒两万多亩。路径不同,但精神同源。它们证明了,一支队伍能不能打,不只看装备,更看有没有根。 主持人:所以回到我们开头的问题——为什么它们能成为‘独一份’?我想答案已经很清楚了:因为它们不仅活着,而且一直以自己的方式,把红军的火种传到了今天。 嘉宾:而且这火种没变味。哪怕变成合成旅,机械化、信息化,但那股拼劲、那股忠诚,还在。这才是最难得的。 主持人:是啊,我们聊了这么久,从游击队到王牌师,从黄土高原到汉城街头,从缴获六千支枪到打下美军飞机,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人的牺牲和坚持。我们今天聊的不只是历史,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换作是你,能不能在那样的环境下,坚持下来?我们这期节目就到这里,感谢你一路的陪伴,下期我们继续探索那些被时间掩埋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