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德军突袭苏联,斯大林吓瘫了,秘密派贝利亚去求和

点击次数:109 发布日期:2025-11-22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行动,突然向苏联全面进攻。德军出动大兵力,约有181个师、约550万士兵、近5000架飞机和4300辆坦克。目标直指莫斯科和列宁格勒。

苏联在边境的部署很薄弱。情报有人警告,但斯大林不相信德国会违背条约。结果前线很快崩溃,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几天内失守。数十万士兵被俘,装备损失大。三十年代的大清洗清掉了很多军官,指挥链断裂,士气低落,军事体制暴露弱点。

斯大林的反应出人意料。他没有马上全面动员。入侵后一天,他指示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去见德国大使,想靠谈判拖时间。莫洛托夫带回宣战消息,斯大林长时间不表态,后来承认判断错误。就在这段时间,德军又推进了几百公里,西部工业区陷入混乱,平民开始大批疏散,物资調配跟不上。

斯大林一度离开克里姆林宫,回到昆采沃别墅关门不出。那段时间他没有参与重大决策,黨内高层自己处理紧急事。斯大林的退缩暴露了他的矛盾:他长期用高压统治国家,但在这次危机面前也显露局限。

历史档案显示,斯大林的误判有多重原因。1939年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他获得了一道缓冲区,但低估了希特勒的扩张。苏联特工如理查德·佐尔格等曾发出警告,但被怀疑是英美的挑拨。入侵后一周,红军损失大量装备,飞机约2000架,坦克近万辆。斯大林签的第一个命令禁止越境反击,限制了机动,给德军以机会。党内文件记载,斯大林在别墅里读了大量报告,意识到国家面临严重危险,于是开始考虑极端做法,借1918年布列斯特和约的思路争取重组时间。

苏联高层不完全分裂。莫洛托夫、朱可夫等推动有限反击,但战局总体在恶化。德军在北面威胁列宁格勒,在中部直攻莫斯科,在南部盯着乌克兰油田。苏联经济受压,粮食和燃料短缺,工厂被迫向乌拉尔迁移。斯大林在别墅的闭门状态持续到七月初,党内流传各种担忧,怕最高层瘫痪。

面对严峻形势,苏联内部形成一个想法:要争取时间重组军队。1941年7月,斯大林同意一项秘密构想,打算以签订类似布列斯特和约的方式换取停火几个月。方案是让出波罗的海诸国、白俄罗斯和乌克兰部分地区,换取短期休整。斯大林把此法看作现实的应对,目的是保住政权和补充军力。

贝利亚被选中负责这项敏感任务。他通过外交渠道与德方接触,并让特工释放和平信号。苏联情报显示,德军内部有顾虑,部分军官担心两线作战。斯大林的让步方案包括让出乌克兰东部的工业区和一些黑海港口,想借此切断德军补给或换取缓冲。莫洛托夫参与起草信函,寄给希特勒。

但希特勒不接受谈判。他沉浸在初期胜利里,坚持要彻底摧毁苏联,共产主义必须被消灭。柏林对苏联的求和回应冷淡。1941年7月18日,苏联通过第三方传递了意向,但没有结果。求和计划失败既因希特勒的强硬,也因苏联对对方意识形态的估计不足。

贝利亚在这次事件中的作用复杂。作为内务人民委员,他掌握秘密警察和庞大监控网络。三十年代后期他主导了清洗的尾声,逮捕并处决大量人,古拉格扩建。他在战时负责后方稳定,抓逃兵和所谓的“叛徒”,同时参与求和行动。他向斯大林汇报前线形势,但他的权力也让斯大林警惕。斯大林知道,能清洗别人的人也可能对他构成威胁。

会面后,斯大林返回克里姆林宫并签署动员令,但对贝利亚的依赖开始减少。贝利亚既推动战争物资生產,也利用职位攫取资源。战后他短暂掌权,后来在1953年被捕并处决。

求和失败后,苏联转向顽强防御。1941年10月德军发起台风行动,推进到离莫斯科不远。冬天到来,朱可夫组织防守,西伯利亚的部队和装备到达,红军反击,德军受冻溃退。此役让斯大林放弃和谈,全力动员。1942年到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转折点,苏军围困并歼灭德军主力。此后苏联开始反攻。

战局好转靠三点:一是苏联的大规模工业动员,二是向后方转移产能并在乌拉尔开工厂,三是盟国的物资援助,尤其是美国的租借物资。四年计划的基础让产量上升。到1945年,苏军攻克柏林,希特勒自杀,战争结束。

代价极高。估计有约2700万苏联人死亡,许多城市被毁。贝利亚在战争中既有贡献,又犯下严重罪行,如驱逐少数民族和迫害无数人。斯大林在战后巩固了地位,但健康衰退,1953年去世。贝利亚同年被捕并处决,马林科夫短暂接任。

历史反思指出,早期的错判和清洗留下了致命后果。斯大林的权威在危机中保持,但錯誤付出巨大代价。独裁体制的恐怖和互相猜忌削弱了国家抗险能力。苏联靠坚韧、工业动员和盟友援助走出危局,但代价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