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Q2财报后 小米将怎么走

点击次数:110 发布日期:2025-08-21

小米正式发布2025第二季财报,如市场预测的高增长,最终营收落在1160亿人民币,同比大涨30.5%,为连续5个季度同比增长在30%以上,根据笔者模型,小米季度同比增长30%以上将一直维持到2026年的第四季度,详细可以参考文末的模型。

25Q2的利润为108亿,同比大涨74%,比市场预期受手机销量拖累,利润将比第一季萎缩不同,第二季利润超出市场预期,预计Q3利润方面将会有更大的同比增幅,根据笔者的模型,Q3或有机会挑战100%的利润年增率。

第二季度另一个亮眼的数据为毛利率,大超市场预期,整体毛利达22.5%,比去年同期上涨1.8%。

拆分每个业务的毛利率,汽车业务比第一季度的25.2%更高来到26.4%,汽车业务亏损继续收窄至3亿人民币,Q3随着第二工厂开始出货将毫无悬念可以损益两平或小幅盈利,Q4开始贡献利润。

手机业务则很讨巧的跟IoT一起计算,这必然是小米财会人员的小心思。

手机业务第二季确实拖了后腿,把他跟高增长的IoT一起计算财报会好看点,手机业务的毛利估计比第一季的12.4%更低,不过加上IoT一起计算,两个业务部门的综合毛利率高达21.6%,毛利率同比增加0.5%。

这份财报将手机与IoT合并计算,主要是避免手机业务单独列出将会出现同比下降2.4%,环比下降10%的尴尬局面,不过手机在第二季的弱势,也将随着第三季全新小米16的推出而一改颓势。

整体来说小米手机业务在2024年22%的高增长后,今年将只能微幅增长,中国以及全球市场小米手机销量均有不错的增长,但印度市场下滑较大,手机销售数量上涨但asp下降。

手机业务是小米第二季财报唯一的败笔,其他都是非常亮眼的数字,带动小米整体业绩继续高猛进,各大外资之前的报告均对小米手机销量不好有预期,我想这也是小米这两个月股价弱势的底层原因。不过第二季度这个软肋,将会随者小米16在9月份的推出烟消云散,第三季度小米又将进入全部业务线增长的态势。

IoT与生活业务是汽车以外的一大亮点,营收高增长以及超30%的高毛利是目前小米利润的主要贡献者,原本市场预计随着各地国补取消,小米IoT的增长会受影响,结果大超市场预期,大大的弥补了第二季手机的loss。

部分国补取消,小米第二季的IoT业务还是继续高歌猛进,这着实超了市场预期也给了让原本预期国补退潮小米IoT增长不在的看法不攻自破。预计第三季还是IoT智能家居的旺季,这部分在第三季将持续增长。

最后就是重点的汽车业务,这是小米的全新业务,代表着全新增量,针对小米汽车的销量,笔者长期在知识星球跟踪每周国产新能源交付数据并作分析,尤其是问界以及小米,从6月份笔者公布销量模型以来,6月,7月以及现在8月份中,预测几乎准确,小米是没啥好预测的,就看第二工厂产能何时开出。

针对问界,笔者的模型是6月冲上44k的高峰,7月维持在40k以上,8月开始下滑35k以下,9月30会是下半年最低点30k左右,目前看来8月前的走势完全按照笔者两个月前公布的模型一样。

9月份依照目前的每周新增订单量,问界9月份确实也不容乐观,这个预测在两个月前公布之时,一直被支持问界的朋友否定,其实抛开成见,客观分析,不要总不客观的给自己喜欢的品牌一些不切实际的数据,明明先行指标的每周新增订单一直在下滑,明确的先行数据都出来了,后续的每周交付必然下滑,这都属于基本常识范畴,只要你能客观以数据说话,这些都可以很好的事先预测。

当然10月份随着全新M7推出,问界将会重新出现交付高潮,我个人是挺看好全新M7,但全新M7与小米的客户群重叠度不太高,影响有限,我们继续回到小米。

从最新的第33周(8/11~8/17)交付情况看来,小米共交付3570辆SU7以及3603辆YU7,总交付7173,从这数据看来,第二工厂的产能还没有开出来。

到底第二工厂啥时候开出产能,实打实的让市场看到小米汽车的交付真正放量,将是小米股价的重中之重。

除了每周交付以外,让我们看一下同样关键的数据,也就是每周新增订单,每周新增加的订单代表着未来的交付量。

从新增订单量来看,6月底YU7发布之后,24小时锁单量超24万,到7月的第2周大约有近30万的锁单。

7月中的第29周,在新车交付周期确定超一年的情况下,该周的新增订单竟然还维持9k,这让我们确定YU7的竞争力是实在且没有水分的,第30周新增订单10k,这更加明确了小米汽车的强势。

第31周数据小米的新增订单来到11k,当然31周也就是7月底属于购车权益结束的一周,在这周锁单的新客户必然有所增加。

此前小米新增订单趋势比笔者之前的分析还乐观一点,我原本的预测是8月份新增订单维持在10K左右,9月开始会提升到11~12k,主要原因是目前的新增订单还是有被太长的交货期给压制,短期客户心态接受不了,赶着要车的客户也会选择其他品牌。

7月底8月初,小米(31周)新增订单已经来到11k的水平,我想小米目前线下300多家门店,2000多辆试驾车,马不停蹄的充分给到意向客户试驾功不可没。

进入8月份,孙少军就没有公布小米以及问界的每周新增订单,第32以及33周都没有公布,以孙少军只报喜不报忧的作法,可以想到的是小米以及问界,这两周的新增订单都不好。

购车权益在7月结束,YU7现在订车又必须等一年以上才能交付,而第二工厂的产能又迟迟没开出来,我想8月份小米的新增订单确实不会太好看,一切必须等第二工厂的产能开出来才有机会重新上涨。

到了8月中下旬,小米第二工厂开始交付,且经过两个月发酵,一年以上的交货期已被消费者充分接受,小米每周新增订单回到10以上,如果年底第二工厂开始大量交付,消费者看到小米产能爆发,可以肯定未来稳态的每周新增订单会在13k以上,也就是每个月会有5万辆以上的新订单。

为何会有5万以上,主要原因是在YU7未上市前,原本SU7的每周新增订单就在7~8k,在YU7上市后开放SU7转单,只有不到10%的SU7车主转单,这说明YU7的上市没有影响太多明确要买轿车的客户,轿车的需求依旧很畅旺。

当然上述新增订单来到13k甚至更高的前提是小米的产能要如期开出,不能拖后腿。

依照之前SU7每周订单7~8k,在YU7的长交货期其被消费者接受之后,笔者预计每周新增订单SU7为5~6k,YU7为7~8k。年底第二工厂产能全力释放,YU7交付周期缩短,每周新增订单单YU7一款车就可能突破10k。

每周新增订单就代表未来的交付量,上次我们在星球的文章有讨论过,到2025年底,小米将手握50万+的订单进入2026年,这个数据依然没有变化,我们在重新说一下这50万订单的由来。

YU7在6月底上市18小时锁单24万辆,上市第一周接近30万左右,YU7上市之际,小米原本的SU7交付周期30~40周左右,扣除转单YU7的,SU7未交付订单也有20万出头,也就是7月份结束小米有50万辆的在手订单。

进入8月,小米每周产能交付不到8000多辆,而每周新增订单为1万辆+,也就是说小米现在新增加的订单比产能多,原本50万的在手订单将越欠越多,必须到10月份小米产能提升到1万才能新增订单与交付持平,并在年底把每周产能提升到13k甚至更高才有机会消化之前欠下的大量订单。

虽说9月之后新增订单会来到10k+每周,但这数字必然是受到产能不足交付周期太长的压制结果,如果产能充足,消费者等待周期缩短,小米SU7+YU7两款车的稳态新增订单有机会达到每周15k也就是每月6万以上(SU7:YU7为1:2),而小米要达到供需平衡的6万的月产能,这也是第一跟第二两座工厂加起来的极限产能,预计会在2026年第一季末达到这个数字。

新增订单是未来交付的先行指标,我们必须把每周新增订单与每周交付数量一起对比,不能单看每周交付数量。

小米手握大量订单,所以目前的交付数量是被产能制约,我们推算到2025年底,小米全年将以交付42万辆汽车的成绩收官以及手握50万左右的订单进入全新的2026年。

2026年,我们用最保守的估计,小米每个月新增订单为3.5万(每周8.5k),2026全年新增订单将有42万辆,加上开年的50万辆订单,总共为92万辆,请注意这还是新增订单保守的估算的数字,也就是小米汽车热度下滑,不如现在每个月有10k以上的新增订单的前提,我们只用8.5k来算。

但事实上,根据目前小米订单还在提升的状况来看,笔者认为小米2026年的每月新增订单乐观可以看到6万每月,悲观也能有5万每月,上述保守估算每周8.5k每月3.5万的新增订单必然是保守数字。

但即便保守估算,2026全年至少有92万辆的订单要处理这是极大概率。

2026年小米的全年产能极限预计是70~80万辆,我们刚才保守的预估2026年总订单为92万,也就是说2026年小米汽车非常确定会满产满销,有70万产能就卖出70万辆,能挤出80万产能就能卖出80万辆,因为即便小米汽车热度下滑,2026年他至少还有90万的订单要消化,这是我们从目前即便交付周期超一年还是每周有新增10k订单可以明确推算的,重点是目前这个新增订单的数字是在上升而不是下降,他还没有到稳态。

所以有推演能力的同学会重点观察每周新增订单,了解之中的变化你就能更早的掌握未来小米汽车的趋势,有些同学只看每周交付量,被一会多一会少的交付搞得莫名其妙,完全不知道这是产线的调整,担心小米是不是销量不行了,有这个疑虑主要还是自己搞不清状况,把每周新增订单这数据加进来,你才能更清楚了解情况。

从下表,2025新能源汽车周销量中,可以看出笔者对国内新能源汽车的追踪以及预测准确度,尤其是提前预测问界M9以及M8新车型推出之后的高峰以及向下的转折点。

我们再从下面的月销量图,可以更清楚的看到小米汽车每个月的销量变化,我们预计8月底第二工厂开始小批辆量产,9月中提升到每周1万以上的交付量,11月提升到每周1.2万辆的交付,依照这个非常合理的推算,我们将可以精准地计算出小米汽车今年的业绩,在对应文章前面所提到的2026年开局,小米将手握50万左右的订单进入2026年,这也给了2026年小米汽车业绩估算的基础。

目前已进入8月,今年的数据出了大部分,我想所有人应该都可以大差不差的预测小米汽车业务上今年的业绩,有了今年的销量,我们可以把各车型的销量乘以每款车的asp,最终会得出每个月或者季度的小米汽车销售业绩。

有了今年的营收,我们可以继续推算明年,明年新的工厂量产的时间点,新车型的推出时间点。

明年比较有把握的必然是SU7以及YU7这两款热销车型,2026第一季度预计要推出的大型增程SUV也就是YU9,目前只有该款车的路试伪装照,我们没办法看到外形以及评估他的竞争力,再加上大型增程SUV是问界的传统优势领地,所以我们保守去推测YU9,2026年第一季推出,全年销量在6万辆以内,我想以小米的定价能力,YU9用更大的尺寸更低的价格去打问界以及理想,应该是有机会分一杯羹,不过只能用基本盘去看他,不能也不需要YU9太乐观的预期。

明年的新車还会有YU7的性能版本也就是YU7 Ultra,高性能SUV一直受高端消费者追捧,比如保时捷卡宴turbo,宝马的X5M以及奔驰的AMG版本,甚至连陆虎这种讲究豪华以及越野能力的品牌也推出了SVR的高性能版本,所以YU7这款SUV推出高系能版本是理所当然。

SU7的延伸版本也会在2026年末,小米第三工厂量产之后推出,SU7这类轿车的延伸版本会有wagon旅行款,coupe双门轿跑版本以及敞篷版本,这类车型都是传统车企在开发一款车型后,利用该款车平台打造的延伸车款,同一个平台可以做出不同且丰富的产品线,大幅降低研发费用,节省成本,这类延伸车款价格也比普通车型高,可有效提高毛利。

比如宝马三系,有搭载不同发动机的普通版本320/325等,还有高性能版M3,旅行版touring,双门跑车版的4系列,双门版本又有高性能的M4以及敞篷版,这些车型都是同一个平台延伸的各种车款。

所以小米在明年年底,第三工厂量产也就是紧张的产能可以缓解之后,第一会推出衍伸车款,第二就是进军海外,这就是为何雷军会说2027年开始进军海外市场的缘由,因为国内市场目前订单已经爆满,根据产能建设,必须在2026年底第三工厂量产之后才能满足国内市场并有余力向海外供货,这一切都是可以很好推算出的。

从上图,我们可以清楚看到2026年新车款上市时间点以及未来产能的扩充,未来小米还有走向高端的大型轿车,多功能的MPV,以及真正跑量的小型轿车以及SUV还没有推出,而平价的小型轿车与SUV是小米是否能成为世界级大车企的重要关键,不过笔者认为这两年,小米不用急着去搞平价车,因为SU7以及YU7太成功了,这两款车的量级就能让车企赚得盆满钵满。

所以小米有SU7以及YU7托底,先走高端化,SU7的延伸车,旅行版/双门版/敞篷版,大型增程的YU9,纯电的大SUV(YU8),多功能MPV,甚至小跑车roadster都可以先搞,这些搞完至少2028年那时候在搞小型车。

SU7以及YU7的成功对小米来说目前的局势太舒服,战略制定非常有利,基本可以做到未战先赢,当然小米还是得持续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以及一定要不断地提高质量,这种企业发展历史上非常难得的开局先机绝对要好好的保握,只要不出昏招,想做砸都难。

2026年底北京第三工厂量产之后才能满足国内并向海外供货,所以雷军说2027年进军海外,这又印证了我们刚才文章所推测的,小米汽车2026年必然是满产满销,我们算过2026年小米总产能在80万左右,具体要看第三工厂的产能爬升。

单单第一跟第二工厂,以两班倒计算,2026全年有70万左右的产能,最终是否能破80万或者更高就看第三工厂的产能爬坡了。

产能全开可以生产80万辆车,那订单有那么多吗?

文章前面计算,2026年就算小米热度下降,每周新增只有8.5k每月3.5万辆的新增订单,那全年也有42万辆,这还是没算YU9、YU7性能版、SU7旅行版跟双门版的订单,这些车型上市,虽然是小众车型,但以雷军的能力,不又是小几万台的锁单吗?

所以2026年即便小米热度下降,80万辆的销量几乎是板上钉钉,从笔者上面的图,我提供了各车型的销量以及asp还有推出时间,我们推算出明年小米的销量在81万辆左右,销售额2347亿,这比2025年小米汽车部门1100亿的两倍还多,这个数字即便有误也不会差太多,误差在10%以内。

2026年小米汽车部门的明确度太高了,我们把小米热度下降,新增订单下降这些不利因素都算上去,他的明确度还是那么高,小米2026年汽车业务100%翻倍增长压跟不会有太大问题。如果你觉得不可能,那你可以用我上面的模型,带入你认为的数字,我想只要足够客观,这数字怎代都不会差很多。

这就是我说的小米明确度高的具体原因,不是拢统的我觉得,更不是依照自己的喜好判断,而是思考过各种正面以及负面的可能,从最小的周数据到月模型再到季度然后是年度,模型里面公式全套好了,最小的周数据做修正全盘都会改变。

笔者认为有非常大的概率,2026年小米的汽车业务将超越原本的龙头BU手机部门,接下来我们来看汽车以外的数据。

下图为小米今年下半年以及明年各BU每个季度的营收预测,汽车的部分我们刚才从每一周,每个月到每个季度都有清楚的数据,这里就不再赘述。

手机的部分,2025年增长率不会太好,主要是2024年的增长非常高,达到20%以上,这对一个增量不高的成熟业务来说是已经很高的增长,所以2025年还要再高增长就比较难。

小米自研玄戒芯片到底对公司有没有帮助,自研必然是有帮助,但芯片需要一代一代的不断优化, 自研的国产芯片越来越好,手机销量自然也会跟上去,今年的小米16肯定是用不上了,小米16还是会用全球为顶尖的高通骁龙Elite 2 ,明年的16 pro则会有玄戒O2,春秋两季发表不同的双旗舰手机,一个搭载高通一个则是自研的玄戒。

2025年小米手几业务的销量基本就如我的模型,只有低个位数增长,但我看好2026年小米手机业务,首先2025年的增长不高,第二自研玄戒推出第二代,目前从台积了解到性能参数非常不错,第三国产最大竞争对手的芯片因为被制裁开始力不从心,原本还能勉强跟上,但芯片制程原地踏步,小米却5nm/4nm/3nm一直不停的在推进,两者的差距在明年会变成有感,即便对手的系统花再多的功夫优化也无法弥补芯片制程的原地踏步。

以上几点原因让我看好明年小米在手机业务的增长。

IoT与生活业务因为基数较低,还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可以争取,所以这两年增速非常高,但经过两年的高增长,明年智能家电的部分将会与传统家电巨头短兵相接,进入深水区之后增量必然无法像这两年的高增长,2026年将回到正常的10-20%的增速,不过随着小米汽车往高端进发并站稳脚跟,汽车的火爆对品牌有很大提升作用,对小米其他业务的带动是积极的。

另外智能家居的海外市场也非常巨大,这一块必然也会跟小米汽车一起出海,不过这快业务的出海,我们还没有看到小米的具体计划, 现在还不好说,只能保守以对。

互联网业务就没啥好说了,小米手机以及产品卖得好,互联网付费用户就会越多,这一块的付费月活用户以海外为主,所以跟小米的海外业务发展有很直接的关系,稳步上涨是小米互联网业务的基调,要有很高的增长必然是不可能。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未来5年,小米可能的年度业绩以及个业务部门的增长情况。

首先汽车部门在2026年有很大的机会超越手机,成为小米最重要的BU,汽车或许是小米未来的代名词而不再是手机。

2025年小米手机几乎没增长,但2026一直延续到2027年笔者看好小米手机的增长,原因在文章有说明了。

IoT与生活业务,2025年将是增长最高的一年,2026以及2027年回归正常增速,是否还会有不错的表现主要看小米的海外布局。

汽车业务的高速增长会持续到2027年,2027年预计年销120万辆,之后由于基数太大,增速开始放缓,目前我们也很难判断2027以后小米的车型以及品质是否可以长期维持,只能说小米汽車势头非常好,SU7以及YU7的开局王炸,炸出了小米的先手优势,不论后续的战略规划与布局,小米都有不错的可操作空间。

所以整体看来,笔者的 “小米未来5业绩预测” 的模型有不小的概率会成真,即便有差距可能也不会太大,又或者说2027年以后变数太大,但至少2025以及2026是非常明确的。

近一个月小米股价从61的高位下滑20%至50,我想主要的原因有二,

第一,Q2手机业务不是太好,最终表现在股价上。第二,对汽车的高预期,而第二工厂量产迟迟未能落地,只能任由各种抹黑小作文肆虐,而没有还手之力。

手机业绩不好已经price in ,现在就等新工厂的量产了,第二季报也算是及时雨,超预期的业绩一锤定音让空头只能先收声,如此一来该如何抉择与操作就看各自的理解能力与道行了。

来源于梓豪谈芯,作者Leslie吴梓豪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