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粟裕晚年:在江青面前的沉默抗争

点击次数:173 发布日期:2025-08-08

粟裕将军晚年忍辱负重

吕 春

在波澜壮阔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粟裕将军得以保持相对的平静,成为少数未受波及的开国将领之一。尽管并非元帅,他却有幸跻身军委常委之列,这在众多开国将领中实属罕见。那么,究竟是谁在“文革”期间守护了他?他对这场运动的看法如何?他与林彪、“四人帮”集团的关系又是怎样?晚年他又为党和国家军队作出了哪些贡献?

毛主席赞:“粟裕战功显”。

鉴于1958年军队内部那场旨在批判教条主义的运动,粟裕总参谋长不幸失去了其职务。随后,他被调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从而失去了在军事前线工作的权限。进入“文革”时期,在部分人的眼中,他已沦为一只“死老虎”,斗争的矛头似乎无需再指向他。

“粟裕有战功”。正是基于这位最高统帅的这一言,才铸就了粟裕在“文革”期间所经历的忍辱负重与特殊考验。

但是,在“四人帮”的黑名单上,却列上了粟裕的名字。在军事科学院,造反派扯起了“打倒叶(剑英)粟(裕)王(树声)”的旗帜。在京西宾馆,有人成立了粟裕的专案组,开始查他的所谓“特嫌”问题。到了1967年,“中央文革”大反所谓“二月逆流”,有人在国防工办也喊出了“打倒粟裕”的口号,贴出了“打倒粟裕”的大标语,说他是“二月逆流”的成员。这个时候,周恩来出面了。在国防工办的造反派会议上,周恩来手里举着“毛主席语录”,厉声质问:“谁说粟裕是二月逆流的成员,你站出来!” “谁说的,你站出来!”“谁说的,你站出来!” 周恩来连说三遍,没有人敢站出来。粟裕这才免遭批斗。

1970年1月,随着粟裕所负责的国防工业军管小组的解散,周恩来再度将他召回,诚挚地对他说:“军队的生活对你而言已经不再适宜,那么就留在我身边,于国务院中施展你的才华吧!”于是,粟裕便在国务院的业务组中,再度得到了一份保全。

“井冈山时期的战友们已经不多了。”这句话,如同春风拂过逆境中的粟裕,带给他莫大的慰藉。正是得益于毛泽东一系列的关怀,使得“四人帮”不敢轻易触动粟裕。在毛泽东逝世之后,粟裕同志含着泪水,参加了悼念毛泽东的各项重要活动。

躲过林彪的迫害

“粟裕总能打出让人难以置信的战役。”见刘亚楼未能领会其意,他又进一步解释道:“像豫东战役这样的战斗,我是不可能轻易作出决定的。”林彪自诩为天马行空,一般情况下很少对他人赞誉有加,然而,对于粟裕,他却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将粟裕的用兵之道比作神奇的举动。

“你目前身体欠佳,务必安心休养。待病情康复之后,不妨多走访军队,实地了解军队的实际情况,若有任何意见或建议,尽管向我提出。”粟裕感受到林彪的言辞中透露出真诚,于是便就一些事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林彪也对此表示了赞同。

粟裕与夫人楚青

十一月份,叶剑英莅临上海,粟裕便向他详细汇报了林彪与其谈话的内容,以及他本人打算返回军事科学院,并推荐其他同志休息的打算。叶剑英回应道:“军事科学院的工作,就交由宋时轮、钟期光负责吧。”他强调,鉴于备战的需要,粟裕作为一位杰出的将领,务必注重身体调养,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做好准备,并接替重要职务。此外,叶剑英还指示军事科学院组建一个团队,随粟裕深入部队开展调查研究工作。

1969年,中苏边境局势紧张,在林彪的授意下,北京军区司令员李德生与政委纪登奎特地请出粟裕,期望他能针对应对苏联的策略出谋划策。粟裕不负众望,不辞辛劳,携数名军事参谋深入中苏、中蒙边境的崇山峻岭中考察数月,最终制定出一套完整的防御作战方案,该方案经军事科学院专家审阅后得到认可。或许正因为此,林彪集团在“文革”期间并未对粟裕进行剧烈的打压与迫害。

庐山会“静默无声”

在1970年8月那场庐山会议中,未曾亲临现场者,实难想象会议期间的紧张氛围。在那个艰难时期,诸多历经磨难的老同志通过粟裕转达信息。粟裕秉持的原则是,对于请求他代为转呈给周总理的信件,他无不照办。然而,面对那些希望他向林彪及其亲信传达申诉的军队干部,他却断然拒绝,并以“难得一见,请相信党,问题终将得以解决”为由推脱。由此,一些同志因误解而心生悲痛,含泪离去。粟裕面对此景,也只能长叹一声,以压抑自己内心的忧郁与不平。

粟裕随军事科学院的中央委员一同登山,并被分配至西北组。随后,周恩来公布了会议议程,毛泽东询问:“还有谁要发言?”林彪回应道:“我想发表几点意见。”

于是林彪就在开幕会上作了一个很有点火药味的发言。他攻击那些同意不设国家主席的人说:“毛主席的这种领导地位可以说是我们胜利的各种因素中间的决定因素。” “这个领导地位,就成为国内国外除极端的反革命分子以外,不能不承认的。”

聆听林彪的发言后,粟裕并未对此给予过多的关注,然而,他心中隐隐觉察到其中似乎含有某些未明言的深意。翌日,串联活动悄然启动,吴法宪倡议全体成员聆听林彪的讲话录音,并提及有人对毛主席担任国家主席表示反对。至8月24日下午,陈伯达、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等分别在华北组、中南组、西南组和西北组发言,力挺林彪的言论,虽未直指姓名,但对张春桥等人进行了隐晦的抨击。会议的紧张氛围愈发浓厚。

此刻,粟裕敏锐地察觉到其中蕴藏玄机,这乃是林彪与江青两大集团之间的角力。对于这两股势力,粟裕心中自有定见。对于林彪和江青的行径,他始终保持高度的警觉。

鉴于林彪集团的核心力量根植于军队,于是有人便前来向粟裕施压,催促他“速作回应”。粟裕闻言,却缄口不言。直至25日,华北组的讨论成果以全会的第六号简报的形式送达粟裕手中。他深感事态的严重性——这已远远超出了是否设立国家主席的范畴。随着这份第六号简报的出现,要求设立国家主席的呼声日益高涨。某些小组甚至通过了决议,坚决要求在宪法草案中明文规定设立国家主席,并一致推举毛主席担任此职。甚至有人提议,如果毛主席本人确实不愿担任,那么林彪则是合适的候选人。

军事科学院的几位中央委员亦需明确立场,于是有人敦促粟裕作出回应。然而,粟裕依旧保持镇定,回应道:“且慢,稍待片刻。”

“幸亏有你,否则我们恐怕要犯下了错误。”装聋作哑面对江青

1975年四届人大开幕前,军队代表团推举粟裕担任代表团团长。那时正是政治斗争激烈的时候,江青一伙对企图组阁的阴谋受挫岂能甘心?对这一点,粟裕是心中有数的。他一面邀请叶剑英、邓小平等中央领导接见全体代表,一面高度警惕“四人帮”一伙插手军队,拉拢部队代表。

会议尚未展开多久,江青便指示其办公室人员拨通电话,声称欲探访军队代表团。粟裕闻言,并未给予理会。江青却未肯罢休,厚颜无耻地自行前往了解放军代表团的驻地。粟裕无奈,只得勉强应对。当时,现场还有几位代表团副团长,而代表们则各自在房间内翻阅文件。在交谈中,一位副团长因畏惧江青的“威严”,便当着她的面向粟裕提议道:“粟裕同志,是否可以将代表团召集起来,邀请江青同志为大家发表一番讲话?”

“粟裕同志,我们正召集全体代表,恳请江青同志发表指示。”

“假装没听见,这可是你应对江青的巧妙手段啊!”粟裕只是微笑,并未作答。

粟裕怒斥“政治流氓”

“军长(在新四军时期,陈毅曾是粟裕的军长——笔者注),请多保重。”陈毅病重住院期间,党中央规定,探望者必须得到中央的批准。粟裕连续两次申请,直至第二次才获准。在医院中,他与陈毅促膝长谈了十分钟,这也是他们最后的相见。

陶勇将军

“陶勇为何会选择这样的道路!”他坚决要求对此事进行彻底调查。“陶勇怎能是反革命?他的为人,我比任何人都清楚!”随后,他以极大的热情,高度赞扬了陶勇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卓越贡献。数日后,军委办事组递来一份要求粟裕表态的文件,内容是关于开除陶勇党籍的。粟裕坚定地表示:“我无法接受这样的决定。既然人已逝去,何必再追究?”即便面临压力,他仍派人前往上海探望陶勇的子女,关心他们的生活。林彪事件发生后,粟裕立刻致信中央,强烈主张为陶勇平反。1972年12月8日,他致信海军政治部,对“陶勇专案小组”关于陶勇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问题提出异议,并提供证明。1973年5月16日,他又对海军党委关于陶勇问题复审平反结论中的不实之词提出批评。在他的亲自推动下,此事最终得到了圆满解决。

陈丕显

1975年6月的一天傍晚,奉邓小平之命南下的粟裕,完成任务返京经过上海时,特意会见了“文革”中被整刚刚得到“解放”的上海市委原书记陈丕显。为了不引起注意,粟裕会见陈丕显时,不让他来,而是自己和夫人楚青一起步行前往。陈一见到粟裕,就对他早在“文革”初期对他们全家的关怀表示感谢。原来,当陈丕显身陷逆境时,粟裕亲自把陈只有十来岁的幼女,托付给一位老同志照料,又冲破阻力,帮助陈一个被诬陷为“反革命”的儿子安排了工作。当陈丕显向他诉说了自己在十年动乱中遭受的迫害时,粟裕不等他把话说完,就愤怒地说:“他们这一伙人,是可恶的政治流氓,是道道地地的蜕化变质分子!”

在1984年2月15日的午后2点,粟裕将军的人生征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世纪风采》(2009.2) 来源:中国发展门户网

战神”粟裕:

他扭转了解放战争战局。

河西,《新民周刊》

毛主席曾言:“在我众多战友中,有一位堪称领兵作战之翘楚,此人名为粟裕,而淮海战役便是他运筹帷幄、挥师决胜的辉煌战例。”

毛与粟裕合影

粟裕,被誉为“战神”,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改变了解放战争的格局,为新中国诞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毛泽东同志对粟裕的军事才能亦给予了高度评价。1961年,毛主席会见了英国名将蒙哥马利元帅。蒙哥马利元帅对毛主席赞叹不已,称其为高明的军事家,用兵之妙如神,尤其是对淮海战役的指挥更是令人难以置信。

毛主席曾言:“在我众多战友之中,有位堪称兵法高手,擅长指挥战场,此人名叫粟裕。正是他,运筹帷幄,指挥了淮海战役。”

据数据统计,在过去的四年解放战争中,我军共参与了134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战役。在这些战役中,有38次战斗歼灭敌人数量超过3万,其中由粟裕将军亲自指挥的战役达到了12次;而在歼敌人数超过5万的23场战役中,由粟裕将军指挥的战役则高达8次。

在苏中战役中,粟裕七战七捷,声名鹊起;继而在孟良崮战役中,他率领部下全歼国民党王牌74师,威震四方;再到淮海战役,以60万之众大败80万敌军,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粟裕将军的名声由此威震天下。

粟裕(左)与陈毅

粟裕的军事天赋并非一蹴而就显现。1927年8月1日,他投身于那场声名显赫的南昌起义,彼时,他仅是起义军总指挥部的一名警卫队班长。

1928年,他踏上井冈山,在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投身战斗。凭借卓越的战功,粟裕同志不断晋升,先后担任营长、团长、师长,以及红四军、红十一军、红七军团的参谋长等要职。

1934年,遵照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命令,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与方志敏指挥的红十军以及地方武装力量实现了整合,正式组建了红军第十军团。粟裕同志担任了该军团的参谋长,并与方志敏同志一同投身于抗日北征。遗憾的是,北上抗日先遣队最终遭遇失败,方志敏同志不幸被俘并英勇牺牲。而粟裕同志则留驻南方,因此未能参与长征。他在南方坚持了长达三年的艰苦游击战。

在《回忆浙南三年游击战争》一文中,粟裕曾提及,在那场持续的三年游击战争中,他们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尤为严峻。

日复一日,我们奔波劳碌,夜以继日,途中不乏激烈战斗。有时,连日累夜,我们未能得片刻休憩,以致筋疲力尽。记得有一回,我们徒步跋涉了三天三夜,终于抵达金华周边的隐蔽游击据点。在革命群众的掩护下,我得以沉睡,一觉睡了足有四十个小时。

遭遇伤员问题愈发棘手。当时卫生人员稀缺,药品供应紧张,面对重伤者,我们只能将他们安置于民间居所。自从敌军实施移民并村政策,情形变得更加严峻,无法携带伤员随军作战,寄居民间又恐敌军搜查时牵连无辜百姓,藏于山洞亦非万全之策,因山洞往往成为敌军搜查的重点。面临如此困境,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向逝者“借用”住所,将棺木撬开,移出尸骨,铺上干草,将伤员安置其中,以此暂作避难与疗养之所。

在这场充满艰辛的游击战中,粟裕迅速崛起。1937年,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之际,他被任命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的副司令员,继而又担任了代司令员的职务。皖南事变爆发后,他成为新四军第一师的师长,并兼任政治委员,同时担任苏中军区的司令员与政治委员。8月13日,粟裕指挥苏中军民对日伪军的报复性“扫荡”进行了顽强反击,连续作战42个日夜,发起130余次战斗,共歼灭日军1300余人。从8月中旬开始,他领导并指挥了一场持续长达8个月的要点争夺战——“七保三仓”与“五保丰利”,在这场战斗中,共毙伤日军800余人,伪军伤亡更为惨重。12月26日,在如东县石庄新四军一师司令部,粟裕与楚青结为终身伴侣。

粟裕与夫人楚青

在苏中一隅,粟裕以其卓越指挥才能,引领新四军如神兵天降,令日伪军闻风丧胆,尽显新四军之雄风,极大地提振了国人的士气。至抗战行将结束之际,粟裕所率新四军已将华中与山东解放区紧密相连,为应对国民党军的进攻,奠定了内线作战的有利基础。

1946年6月,蒋介石挑起全面内战之后,翌年7月,国民党集结了约五十万正规军,对华东解放区的华中野战军集结地展开了猛烈攻势。在此危急关头,粟裕与谭震林临危受命,指挥华中野战军十九个团,共三万余人,勇敢地迎战。此次战役分为两个阶段,持续了整整45天,期间我军共歼灭国民党军六个旅、五个交通警察大队,共计五万三千人(约占国民党军总兵力的五分之二),这不仅是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初期对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所取得的初步作战经验,更是我们取得的重大胜利之一。

1947年1月,粟裕将军率领华东野战军接连发起了宿北、鲁南、莱芜、泰蒙以及孟良崮等一系列重要战役,总计击溃国民党军7个军(整编师)及1个快速纵队。其中,孟良崮战役尤为关键,它一举击碎了国民党王牌师不可战胜的神话。

粟裕在孟良崮战役中

1948年五月,粟裕受命担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及政治委员一职。面对重任,他一度婉拒,最终接受了代司令员及代政治委员的职务。同年11月6日,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发动了著名的淮海战役。在《粟裕军事回忆录》中,他如此记载:

在济南战役爆发前,我已深思熟虑攻克济南后的战略部署。尽管当时军委交付的歼灭整编第五军的使命尚未圆满完成,我坚信在攻城引敌之际,有望将该敌全歼,随后将依照军委的指令,着手渡江行动。经过反复推敲,我愈发坚信,济南战役结束后,选择向东至徐蚌线一线进军,当为上策。

若我军选择回师与中野会合,并在徐州西南一带寻求战事,那么我军将陷入蒋军武汉集团与徐州集团之间,甫一交战便可能面临与强敌的决战。倘若我军兵出徐蚌线以东,攻克两淮(即淮阴、淮安)、高邮、宝应,便能暴露津浦线的弱点。此举还将迫使敌人退守津浦沿线及江边(至少需加强防御),从而减少其机动兵力,便于我军恢复江边的工作,并为未来渡江行动营造有利条件。同时,此举也将便于华野全军进入陇海路以南区域作战时,获得华中地区在人力、物力上的更大支持,以及运输车辆的便利供应。

鉴于上述考量,济南战役尚未落幕,9月24日凌晨,粟裕便向军委呈报了自己的深思熟虑,并正式将即将展开的战役命名为“淮海战役”。粟裕堪称是首次提出“淮海战役”构想的人。翌日,在济南胜利的欢呼声中,他接到了军委的复函。

“淮海战役有必要举行。”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亦相继来电,一致赞同发动淮海战役。自此,淮海战役的战幕正式拉开。

粟裕指挥豫东战役

在淮海战役的全过程中,粟裕巧妙布局,指挥得当,与陈毅、刘伯承、邓小平、谭震林等同志协作无间,最终成功歼灭国民党军44万之众。在淮海战役爆发之前,敌我双方局势纷繁复杂。尽管我军已取得辽沈战役的辉煌胜利,但国民党军的主力依然存在,对我军保持着一定的军事优势,他们仍有通过这场关键性的决战扭转战局、转败为胜的可能。

淮海战役的胜负,犹如围棋对弈中的关键一招,一胜则能一举奠定全局,一负则可能陷入漫长的拉锯战。若中国革命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恐怕还需延后数年方能实现。若局势进一步恶化至朝鲜战争爆发,届时不仅台湾问题将变得愈发棘手,甚至中国大陆的局势也可能陷入不确定的僵局。因此,淮海战役作为中国革命胜利的关键节点,其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

淮海战役的胜利,彻底扭转了中国革命的格局与态势。粟裕同志功勋卓著,于1955年荣获大将军衔,位列首位。更为值得一提的是,鉴于大将的授衔时间早于元帅,粟裕同志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首位获得军衔的将领。

据毛主席的卫士长李银桥所述,1955年,在颐年堂的一次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曾就粟裕的军衔问题展开过讨论。主席在会上表示:“从功绩、资历、才华、品德各方面考量,粟裕完全有资格佩戴元帅军衔。”而总理则回应说:“粟裕同志本人已提出辞去元帅职务的请求。”主席对此感慨万分:“真是难得的粟裕啊!如此豪迈的粟裕!竟然三次辞去元帅之位。”

周恩来授予粟裕大将衔。

主席所提及的“三次辞帅”,实则是指他在1945年辞去华中军区司令员的职务,1948年再次辞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的职位,而今更是毅然放弃了元帅军衔。

正是这位谦逊的杰出将领,在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上,遭遇了不公的指责,他的总参谋长一职被剥夺,并被冠以“个人主义”的罪名。直至他逝世之后,1994年,他的冤屈才得以完全昭雪。

然而,粟裕对此始终保持从容不迫,他未曾因个人所受的委屈而发出一声怨言,而是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军事科学院的科研工作中。

1972年,陈毅元帅与世长辞。在追悼会上,众人皆感意外,只见毛主席亲临现场,此行事先并未有任何消息透露。身为陈毅的资深战友,粟裕提前抵达了追悼会,毛主席见到他后,便与他热情地紧紧相握。这一刻,留下了那张弥足珍贵的合影。

1975年,粟裕重返中央军委领导行列,荣任常委。然而,步入晚年之际,他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频繁住院治疗,身体已无法承受繁重的工作压力。

粟裕将军一生历经六次负伤,其中在武平与水南的激战中,头部曾两度受伤;在硝石与敌军交火,以及浙西遂安向皖赣边界的转进过程中,手臂亦两次遭受创伤;1929年攻克宁都之际,他的臀部不幸受伤;而1936年,在云合地区展开的游击战之中,他的脚踝亦遭受了伤害。

1984年2月5日,他离世后,家人在其火化后的头颅骨灰中意外地发现了三枚弹片。这三枚弹片,正是当年在水南战役中所留下的遗物。这些弹片长期困扰着粟裕,使得他在朝鲜战争中原本是首选将领,却因头痛剧烈,不得不婉拒了中央的任命。

粟裕遗体内发现弹片

在1984年二月,粟裕临终之际,对妻子楚青交代,希望自己的后事能够简朴处理,并将骨灰洒散在他曾经浴血奋战的土地之上。楚青遵从丈夫的遗愿,携带着骨灰前往粟裕曾经战斗过的各个地方,于每一处撒落些许,以此寓意他与那些英勇牺牲的战友们,永世相伴。

粟裕将军的一生,廉洁自律,将毕生心血倾注于我国的革命伟业。他的高尚品德,成为了我们学习的光辉典范!尽管粟裕同志已离我们而去四十载,但他的英勇事迹在军迷心中仍余音绕梁。然而,对于广大民众而言,他似乎正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提及粟裕,他的形象逐渐变得朦胧,他曾经的具体事迹也愈发模糊难辨。

今日,我们缅怀粟裕,他的军事智慧固然值得称道,然而,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那谦逊朴素的品格以及坚守真理的坚定信念。

这是一位真实人物崇高的品德,粟裕同志的英名永驻于亿万人民的心田!